直播展示脑机接口专利 用手术植入头骨只有一枚硬币大小
北京时间6点40,马斯克召开Neuralink发布会,通过直播的方式展示脑机接口新设备。
设备只有一枚硬币大小
用手术植入头骨
就像安装在大脑上的Fitbit
充满电可用一整天
在人类发现脑电波近100年后
脑机交互又迎来了跨时代的突破
脑机接口技术使人脑和外部设备能够相互交谈以交换信号,它使人类能够直接控制机器,而不受身体的限制。简单来说,它就是在人类大脑、机器、互联网之间建一道桥,让大脑直接与虚拟世界沟通。
01
脑机探索从未停止
三架无人机陆续升空,他们间距均匀,水平,然后在空中盘旋。地面上,飞行员并没有使用遥控器。事实上,他什么也没拿。他只是平静地坐在那里,用大脑控制着无人机。
这不是科幻小说,这是一段来自2016年的YouTube视频。
在这段视频中,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SU)的一位机械工程博士生戴着一个奇怪的头饰。它看起来有点像泳帽,但有近130个彩色传感器可以检测学生的脑波。这些设备可以让他通过思考方向指令来移动无人机:上、下、左、右。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四年后的今天,脑机接口技术已经取得重大突破。
马斯克在此次发布会上发布的新设备只有一枚硬币大小,直径为23毫米,厚度8毫米,拥有1024路连接,读取脑电波、脉搏等生理信号,且具备无线充电功能。
用手术植入头骨,就像安装在大脑上的Fitbit,充满电可用一整天,在你睡觉的时候无线充电。并且它的通信能力提升百倍,性能好,又尺寸极小易于植入,这在技术上是一个重要突破。
02
脑机接口如何操作
马斯克用一个小猪实验来揭晓了答案,现场展示了已经植入Neuralink设备两个月活蹦乱跳的健康小猪。
植入芯片后,能直观看到猪的脑活动,演示人员抚摸它的鼻子时,猪的神经开始兴奋。设备连接的1024个电极作用下,他脑内的电波信号,清晰可见。
现在还可以对小猪进行多个Neuralink设备的植入。通过脑电路图,可以预测到小猪关节的位置,和实际的位置几乎完全吻合,可以预测出小猪身体里的运动。
通过这样的方式,如果实验在人体上,也可以感知甚至改善大脑的活动。
马斯克谈到: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有大脑的问题,植入脑子里,会解决大脑或者脊髓的重要问题。包括听觉缺失、记忆力缺失、中风等等各类问题。你的感受、痛苦都是电子信号,修正这些信号,就能解决这一切的问题。
03
脑机接口或将让
人类实现“数字永生”
马斯克的设想中,还有一个神奇的词,数字永生。
当人死亡时,他已经有了自己的电脑扩展和在线扩展,就像一个在线幽灵,你更多存在于“云”里面,而不是在你的身体里面。
实现了人机交互,肉体的生灭已经不足以能够定义一个人的生死。这个新设备就像个大脑里的Fitbit,可以用手机里的APP控制,而且你看起来很正常,只是头发下面多了一个小创口。
当然,如此大胆的设想,自然也是引起了不少人对于,“未来人脑是否会被电脑操控”的质疑。
不过,现在忧虑脑机接口技术把人变成机器的傀儡,更是还为时尚早。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教授Bill Newsome认为,现在还是人脑研究的初级阶段,操纵人类思想这事儿,Facebook和Twitter 这些社交媒体在行得多,还不用做手术。
而好的一面就在于,科学家们正在用现实追赶人们过去的幻想。
他们正用实际成果一步步告诉我们,“黑客帝国”并非咫尺之遥,脑机接口也不是天方夜谭。
一场势不可挡的“智能人机核爆”已经开始了。
不过对于脑机接口,我们在想象它的无限可能和毁灭风险时,首先需要确保的应当是,它易于使用、且超级安全。
04
脑机接口专利领域现状
截至2020年5月18日,在全球范围内共检索到脑机接口相关专利2063件。
从专利申请来源国看,相关专利申请量排名前4位的国家分别是中国、美国、韩国、德国。中国申请人的相关专利申请量为814件,美国申请人的相关专利申请量为716件,分别占该领域全球专利申请总量的39.4%和34.7%。
中国在相关领域的专利申请量较多的创新主体中,大部分是高等院校,主要涉及脑电信号分析与处理、视觉感知、刺激信号的选取与定位、脑电信号远程控制以及医疗领域应用等前沿理论研究。
2020年1月16日,浙江大学对外宣布“双脑计划”重要科研成果,完成国内第一例植入式脑机接口临床研究。
作为脑机接口技术研发起步较早的科研机构之一,浙江大学近年来在植入式电极、脑机接口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等方面也有一批科研成果突破,例如用于低温植埋的侵入式脑机接口(公开号:CN107814865A),一种基于眼动和脑机接口技术的人机交互方法(公开号:CN111158471A)。
脑机接口技术发展空间巨大,通信、医疗等领域的企业的国际专利布局尚未大规模启动。
在当下较为激烈的国际知识产权竞争环境下,中国企业可针对核心技术抢先研发并进行全面专利布局,加强海外专利申请以赢得先机。同时,中国高等院校专利申请量大、核心技术优势明显,如何尽快实现产学研对接,推动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是未来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