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企业是否需要申请专利的要素是什么
在对企业培训的过程时,我经常会拿下图问参加培训的人员:“在图中,是谁决定了马车驶向哪里?马车夫、乘客、马,甚至是路人”?
每次大家都不会答错,答案当然很明确,是乘客,即乘客作为客户决定了车驶向哪里,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
但是将马车换成专利,我们再问一下:
谁决定公司是否要申请专利,或者申请哪些专利?
大家就会发现此时就会不关注客户的需求了,往往从自身的角度来考虑是否专利申请,多数情况下是老板在拍脑袋决定是否申请专利,申请专利的目的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客户。这是专利最终难以产生价值的核心所在。
专利的价值在企业外部,而不在于企业内部,只有对他人有用的专利,才有申请和保护的必要。
例如,从保护的角度而言,竞争对手或者潜在的竞争对手就是专利申请要考虑的客户,我们必须要考虑竞争对手需要的专利是什么?竞争对手是否需要,是否采用专利方案,就成为我们决定是否进行专利申请,以及申请哪些专利的核心判断原则。
我们通过一个极端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一家企业在2000-2006年之间的专利申请量一直不温不火的,每年大概在10-50件左右。但从2007年开始,公司老板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开始高举高打,大力进行专利申请,招募了专业的专利管理团队,高峰时期专利管理团队的规模有30人左右。而且,这个公司还有一个有别于其他公司的专利申请激励举措。企业为了鼓励大家申请专利,往往会给作为发明人的研发人员发放一定数额的奖金,而这家公司不仅给研发人员发奖金,还给专利管理团队按照专利申请的数量发放奖金。这样一来效果非常明显,对于专利产出而言,研发工程师属于业余选手,而专利管理人员属于典型的专业选手,让专业选手来产出专利就太容易了。
从2007年开始,这家公司的专利申请量开始就呈倍数上升,到2013年,专利申请量攀升到了4000多件。此时,公司整个专利的数量累计超过10,000件。
此时,公司每年花在专利申请和维护的费用估计已经千万级别了,这对公司经营成本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以20%的利润率计算,就要在市场上销售5000万的产品,才能支付每年的专利费用。
2014年,该公司的专利申请量出现了断崖式下跌,从4,000多件骤降到了200多件,规模达30个人的专利管理团队也缩减到了2、3个人,负责日常的专利维护。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就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如果继续维护这些专利,就意味着每年还要投入不菲的费用,但如果放弃维护,以前的专利投入就打了水漂。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如果忽视了使用专利的“客户”的需求,只从自身出发盲目申请专利,就会产生很多无用的专利,不但产生不了价值,还会给公司造成严重的财务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