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构建专利壁垒?专利壁垒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按照由低到高的保护强度,专利壁垒可以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一、产品壁垒
建立产品壁垒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禁止竞争对手对标的产品的抄袭或者仿冒,获取特定市场的垄断性经营权,以此扫除竞争对手,肃清市场,力求在市场上获得成功。因此,获取专利许可收入通常不是专利权人的优先选择,因为标的产品的销售往往是企业的核心业务,专利权人不太可能放弃,例如戴森的无叶风扇,除非专利许可模式优于产品销售模式,例如获取专利许可的收益大于自身产品销售产生的收益时,企业才可能转向专利许可模式。
能够建立起产品壁垒的标的产品往往是对原有产品的重定义或者颠覆,其相比原有产品在技术、设计、功能或者性能具有很大的改进,引起客户和消费者的注意,对原有产品的市场形成较大冲击,例如传统的风扇都是通过叶片旋转来产生风力的,这就是通常大家所知道的风扇的样子,直到戴森推出无叶风扇时,大家才知道原来风扇没有叶片也可以吹风,极大的颠覆了大家对于风扇的认知,从而创造了无叶风扇这个独特的市场,其创新的技术和新潮的设计不但吸引了不少消费者,更引起了大量抄袭和仿冒,使得竞争快速转为为直接、粗暴的低价竞争,而戴森最终依靠专利所建立的强大的产品壁垒,将仿冒者逐出市场。
需要注意的是:产品壁垒是最低层次的壁垒,它仅能控制竞争对手不做同样的产品,但如果竞争对手采用了其他方案做出类似的竞争产品出来,则很难依赖产品壁垒进行阻止和控制。
二、行业壁垒
行业壁垒针对的不是某个特定的产品,而是一个新的行业,或者影响某个行业的发展。
如果所建立的专利壁垒能够影响到一个行业,则其强度显然比产品壁垒更大,价值也更高,当然对于专利壁垒的要求也更高。一方面要求专利权人具备很强的前瞻性,能够及时瞄准有潜力的领域,先人一步进行专利布局;另一方面需要大力投入研发,获得能够影响行业形成和发展的创新技术,然后围绕这些创新技术部署大量专利来达到对某个行业的控制,形成专利壁垒;
更为重要的是:行业能否兴起、何时兴起是行业壁垒得以成立的根本前提,但这在行业发展早期往往很难确定,需要一些运气成分。
IBM就是建立行业壁垒的高手。
据统计,从1993开始,IBM已经连续26年在美国专利商标局的授权专利排行榜中雄踞榜首。截至2020年6月,IBM在美国本土的专利申请总量已经超过16万件。
IBM专利战略的核心是为了保证自己未来进入某个业务领域的经营自由。因此,其针对潜在的前瞻性技术领域进行了广泛的专利布局。例如,2018年IBM在美国申请的9,100项专利中,近一半的专利涉及人工智能、云计算、网络安全、区块链和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领域,其中人工智能1,600+项、云计算2,000+项、网络安全1,400+项。在2017年,IBM获得9,043项美国专利,包括人工智能1,400项、云计算1,900项、网络安全1,200项。
与此相对应的,得益于在重点、前沿的技术领域优先形成的强大的行业壁垒,IBM通过转让、许可或者侵权赔偿等多种手段对其拥有的专利进行了变现,仅每年获取的专利许可收入就超过了10亿美元,给IBM创造了不菲的收益。
同时,由于IBM所布局专利的领域往往比较早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踏空的风险。因此,对于发现实际上无市场潜力或者需求的领域,IBM就会及时进行调整,主动放弃已经申请的专利,以便节省在专利维护方面的成本和投入。据统计,自2013年起,IBM每年放弃的专利占比在20-50%之间,这个比例是还是相当高的。
三、技术壁垒
当所申请的专利涉及到基础性技术或者通用性技术时,就构成技术壁垒。这些专利或者创造出一个或者多个行业,或者被应用到不同的领域和行业,因而其价值非常大。
例如杜邦公司在世界上首先研制出人造有机纺织纤维——长链聚酰胺纤维,命名其为“Nylon”,即尼龙。尼龙是一种全新的人工合成材料纤维,完全不同于之前的来自动植物的自然材料纤维,其最突出的优点是耐磨性高于其他所有纤维,比棉花耐磨性高10倍,比羊毛高20倍,在混纺织物中稍加入一些聚酰胺纤维,可大大提高其耐磨性;当拉伸至3-6%时,弹性回复率可达100%;能经受上万次折挠而不断裂。
尼龙的诞生促进了聚合物研究工作的开展,为合成纤维工业奠定了基础,也使纺织品的面貌焕然一新。作为尼龙的发明人,W.卡罗瑟斯在1937年4月9日申请了美国专利,发明名称为“合成纤维”,1938年9月20日被授予专利权,专利号为US2,130,948。
尼龙研制成功后,杜邦公司积极推动该专利实施。鉴于当时长筒丝袜普遍存在抽丝缺陷,杜邦公司决定首先将尼龙纤维投入袜类市场,耐磨、耐热、耐化学性的尼龙丝袜立即被消费者热追,被视为珍奇之物争相抢购。尼龙也很快被用于制造降落伞,飞机轮胎、帘子布等军民用品,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极具价值的商品。
技术壁垒的价值非常大,但建立技术壁垒是相当不容易的。
首先,建立技术壁垒对于创新的要求很高,需要企业长期、大量投入,针对基础性的技术领域深入实验和研究,周期长、风险大,一般的企业很难承担。其次,即便是企业坚持长期、大量的投入,也未必能产出原创性的技术成果。另外,依靠专利成功建立起了基础性的技术壁垒后,能否有市场,有多大的市场,多久能进入市场等一系列问题都会制约着技术壁垒的价值。
伴随着全球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原创性的创新会越来越难,侧重于应用层面的改进型创新和组合型创新成为创新的主流,此时想要建立技术壁垒确实不容易。